产品中心
罗氏终于出手ADC!近10亿美元拿下中国Biotech临床前管线 来源:bob电竞官网    发布时间:2025-09-04 02:46:32

临床意义

  2024年1月2日,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宜联生物”)宣布已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YL211(“c-MET ADC”),用来医治实体瘤。

  宜联生物将与罗氏中国创新中心(CICoR)共同合作推动YL211项目进入临床I期试验阶段,并交由罗氏负责后续全世界内进一步开发和商业化工作。罗氏将向宜联生物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万美元,其他的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宜联生物与BioNTech达成合作协议,授权HER3(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3) ADC临床管线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此项合作潜在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

  接连两款ADC管线成功BD,既有临床管线的商业化,又有早期管线年的宜联生物如何迅速打开BD市场?又如何拿下ADC巨头之一罗氏的合作?动脉网独家对话宜联生物操刀上述合作的联合发起人、COO肖亮博士,以期获得更多与MNC达成合作的中国Biotech经验。

  肖亮:ADC能够说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研发领域之一,全球制药界包括MNC在内的大型药企纷纷布局ADC赛道,交易不断涌现。宜联生物作为一家年轻的Biotech公司,一方面肯定是得益于当下ADC的热潮,借助风口的力量。

  另一方面,作为一家专注于ADC领域创新研发的企业,宜联生物创立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为公司早期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了基础。尽管成立仅有三年,但我们站在过去一代、二代、三代ADC技术的肩膀上快速推进创新,建立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差异化技术平台。这一些因素都为公司跟MNC达成合作奠定了基石。

  肖亮:跨境交易的连续达成,不仅仅归功于公司差异化的ADC技术平台,更关键的是我们拥有一支务实的团队。在三位创始人(薛彤彤、蔡家强以及我)的密切协作和带领下,我们的业务团队高效完成了从IP创新、早期立项、CMC开发、临床前开发到临床开发的全方位工作。

  同时,我们的投资人在宜联对外BD合作中也提供了大量助力。从资源对接、BD谈判策略,再到提供IP、法务等方面的宝贵建议,都为合作的顺利close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肖亮:罗氏作为ADC领域布局最早的MNC公司之一,已经成功上市了包括Kadcyla(T-DM1)和Polivy(CD79 ADC)在内的ADC产品,,展现了罗氏在ADC临床开发和商业化方面的领先优势。

  我们与罗氏的合作最初从MTA(材料转移协议)开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评估和验证过程,通过证明技术的差异性和产品的优点才最终获得认可。这次合作也是代表着宜联技术平台初步获得了罗氏的信任,期待后续临床能取得成功,为未来更广泛的合作打下基础。

  肖亮:回顾过去几十年ADC领域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第一次比较显著的成功源于微管蛋白抑制剂,例如MMAE、DM1等毒素的应用。这一成功催生了应用最为广泛的vc-MMAE技术平台。第二次大的成功来自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如SN38、DXd等毒素的应用,形成了当前最为知名的GGFG-DXd平台。

  这也使得曾经使用老毒素失败的ADC靶点成为了可能,例如TROP2靶点。

  早期项目相比于II/III期项目来说,临床数据较少或仍处在临床前阶段,未来的风险更大,当然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具备更大的潜力,但能否真正的完成项目价值需要衡量:1)自身技术的差异性优势;2)后续开发能力与效率。在早期阶段合作对双方来说其实都是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借助合作方在后期开发上的能力来快速推进产品的快速上市,对双方来说都可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肖亮:早期阶段的产品会更加看重技术及靶点上的差异化优势,后期阶段的产品则更多体现在临床数据上,本质上即是风险的不同。在交易上整体框架也会有不同的模式进行平衡,

  肖亮:合作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对宜联来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产品及早惠及全球肿瘤患者,因此考虑点不仅仅只局限于财务数字,更多是如何能够推动项目的快速开发。当下我们产品管线专注于实体瘤,因此

  在选择合作方时更倾向于在对应实体瘤适应症领域有较强临床开发资源及经验的公司,并且过去的几年中有成功的track record。

  另外一点也最重要,即对合作项目本身是否有很深的理解、对未来产品的开发能否进行助力。比如本次与罗氏合作的YL211项目靶点为cMet,罗氏过去已经开发过针对cMet靶点的抗体,对该靶点有很深的理解和开发经验,同时具备成熟的伴随诊断平台Ventana,可以在项目临床开发过程中提供较大帮助。

  同时,罗氏对中国市场的熟悉以及持续投入也是我们愿意将中国区域一并纳入授权合作范围的重要原因。2022年罗氏中国创新中心(CICoR)正式升级成立,CICoR研发团队和中国BD团队在尽调合作过程中展现出的高效与专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团队在合作理念上的共鸣为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创造了条件。

  肖亮:就我们的观察,但凡涉足了肿瘤领域管线的MNC、Pharma大多数都采用不一样的策略布局了ADC产品或技术。比如Pfizer和Seagen的并购合作、科伦博泰和MSD达成的平台类型合作,再比如近两年荣昌生物、豪森药业等多家中国药企与海外公司达成的基于单个项目的授权合作。

  肖亮:全世界内,ADC授权交易已进入成熟期,近两年中国也逐步进入窗口期。然而,国内真正的完成大交易的公司仍然屈指可数。

  就我们的观察,国内ADC创新药的研发数量应该排名第一,但大部分在靶点或技术布局上还是处于跟随状态,也有一部分真正的创新,但目前还处在早期开发阶段,未来有希望展示出较大潜力。目前已实现大交易金额的国内公司均在ADC领域耕耘了多年,宜联作为后起之秀近两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基于我们的ADC技术平台达成的交易合作首付款累计近2亿美元,交易总金额累计超过50亿美元,但仍需日积月累、稳扎稳打,努力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肖亮:ADC由三部分所组成,包括抗体、连接子和毒素。相对而言,提供单独抗体研发,毒素连接子研发的CRO服务已经在中国很成熟,但针对ADC整体提供服务的CDMO仍处在迅猛发展的阶段,像药明合联近期刚刚完成IPO上市,并取得了不错的长期资金市场表现。预计未来两三年内中国ADC产业链也将逐步趋于成熟。

  同时BD合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功与否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的预期,与团队共同协作,善于借助外部资源,都将为交易的成功达成助力。

  关于YL211YL211是特异性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c-MET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的成员之一,与肿瘤的形成、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紧密关联,是治疗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靶点。尽管包括ADC在内的多种c-MET靶向疗法对实体瘤患者已显示出疗效,但在全世界内仍存在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的机会,以解决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YL211目前处于临床申报阶段,采用了宜联生物新一代TMALIN® ADC平台技术,并配合以高特异性的c-MET抗体。

  YL211已在多种临床前肿瘤模型及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展现出极具潜力的疗效及安全性。

  关于TMALIN®Tumor Microenvironment Activable LINker-payload (TMALIN®)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平台技术是宜联生物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ADC平台技术,可利用肿瘤微环境和溶酶体在胞外胞内实现双重裂解机制,兼具高水溶性、高均一性、高体内外稳定性以及肿瘤组织富集特性。已在多个体内药效模型与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展现出相比于现有ADC技术更宽的药物医治窗。目前已有多款基于该平台的ADC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关于宜联生物宜联生物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专注于开发创新偶联药物的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已开发出最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umor Microenvironment Activable LINker-payload(TMALIN®)新型抗体偶联药物平台技术,可实现高DAR值均一性稳定偶联的同时,进一步提升ADC药物的治疗窗,增强ADC药物在实体肿瘤中的治疗效果,以期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方案。总部在中国苏州,并在中国上海、美国波士顿等地建立研发分支机构。